查看原文
其他

在路上 | 我的日常生活与大山大河

疾风 大美生生
2024-08-23

疾风 · 大山大河


编者按


想必大家一定都还记得夸父班之前那位年轻的生活老师彦亿吧?在多数人的印象里,她要么背着大大的双肩包登山、徒步,要么跟着夸父班的少年们在马背上一起驰骋草原,要么挂着大大的笑容弹着吉他唱着歌,明快、爽朗!


离开夸父班的这两个月,她去了哪儿,做了什么,遇见了谁,又有什么不一样的生命体悟?


正如她个人视频号中的签名:等风来根本不是我风格,迎风跑才发现有空回首。让我们一起看看她迎风跑这一路的别样风景吧!


走在生命践行之路上的,都是同道中人,都是「大美行者」!




| 疾风


生活的场域是个大活体。


在成都的一个半月的生活,虽然没有稳定的工作,但是稳定的生活,本身极其丰富,有些人和事,是自己找的,有些人和事,是自己撞过来的。随处即发的生活竟然也过出了浓浓的密度,很充实。


 


01


江山就是人民,人民就是江山


 

登山则情满于山。观海则意溢于海。

 

九月初和语哲去了阿坝藏区丹巴县,从莫斯卡村出发,来回两天外加徒步三天穿越高原海子,为后续想开展的户外活动踩点。


第一次去到海拔4000米的地方,4600米的垭口,走慢一些也没啥高原反应。天地的舒朗延展,被大山的脊线描绘出来,心口顿开。光影和云朵的变化,与大地和大地上的星星(天然海子),呼应着,变化万千,呈现出一种很大的美。


高原的美,去了,就知道,那种大,是天地日月被充分展开在眼前的大。怎么都美,是因心口打开后,随时会被感动的美。


 

十月初和阿菓去了甘孜藏区松潘县,来回两天外加徒步四天,穿越七藏沟。


这次则是睡在雨里,走在风里,踩着泥和水,穿过万山层林尽染的树木。走路,露营,做饭,跳舞,歌唱,其中五天的时间主动和手机隔绝一把。把身体抛给天地的感觉是——无所依的轻松自在。


藏区的人为什么有信仰,站在那样的山前面,就会有答案了。你看那山的雄厚,敦实,广展,灵性,美且如在,心里的震撼,会油然升起对造物主,对天地,那一种神灵的存在的信和敬意。仿佛自己心气也被那山的挺拔,拎了一下。

 


林海老师的游学,每天追剧一样看着朋友们和公号里的图片和文字,仿佛也无隔地感受到现场的气息。隔着屏幕,也常常感动得不行。

 

人,物,屋,天地时空。老师提到的有一点,能感受到时空与人的亲和,有感略做阐发:

 

质性 • 爱的涌露,影调 • 光之情,色韵 • 时间的足迹,势能 • 心之力。


 

有日在成都徒步,八公里的一个线路,快到文殊院了,和阿菓停在十字路口,我指着一个方向:看!那是我以前住的地方。刚好前面一个大大的路牌写着标语:


“人民就是江山,江山就是人民”。

 

阿菓说,哦,你住在江山那啊~


我哈哈大笑,说,不,我住在人民!


从七藏沟回到成都街头巷尾的生活,阴阴的秋日,总不见阳光,桂花香卷土重来,银杏开始变黄,我们说“天人生活”,气魄和格局很大,因为人法地,地法天,天地如此开阔——人也可以。


可在回到局促的城市中时,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,如何也带着在高原藏区的那种广展、朗朗?人的精神如何超脱物理空间的局限?

 

哦,原来——


江山就是人民,人民就是江山。

 



02


被音乐声吸引来的脑袋 ,探进门来

 


706青年空间的伙伴95后居多,空间的设想是“生活实验,青年共创”,但实际上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生活,交集不多,烟火气不浓,空间有点“冷清”。


起初我被撺掇搞点什么活动,我却想,彼此先要熟悉起来,自己的生活要开展起来,做什么,那得应运而生啊。


闲暇的时间,我喜欢坐在窗边的地上练练乐器。那日,手风琴也从北京寄过来了,几个月没摸,抱在手上的感觉竟没有太过陌生。重新来听,连单音拉出来,那个多层次的音听着都很动听,一边回忆一边胡乱拉着。


过了没多一会,门口探出一个小脑袋:“我能进来听听吗?”小伙伴婷婷被音乐声吸引到二楼我的房间。“当然!”便邀请她进来。


听了一会手风琴的声音,我们便坐在窗边喝了会茶。随后,她就分享起之前在云南做田野调查,在藏区做志愿者时,接触到的民间音乐人和音乐,婷婷放了几首音乐,我们随着歌声一起去到广阔天地......



吉他的练习不再追求技巧,就搜罗自己喜欢的歌,每周三下午会给在成都的老朋友璐颖上一节吉他课。拖了好久的《蜂鸟》,是最近很上口的一首歌,终于在某一天的傍晚开始录。


反复之间,门口又出现一个脑袋:“我能进来听吗?”这是住进来不久的一个小摄影师小罗,玩冲浪的,说着就自己进来了,结果,却被我们轰出去了,哈哈。事后发视频给他,还有点不好意思,他倒是听得挺高兴。


“寻找太阳的梦,自不量力说,自己也变成太阳的念头”。


“我想成为自己,也成为你的光”。

 

还有一个几乎从没主动和说话的女生,有一天也突然问我,你是不是在学打鼓?估计是有时候放“非洲舞”的音乐,被她的耳朵听进去了。


看来,音乐,真的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,也许是这里的打开方式。哈哈。


一起来听听这首超燃的《蜂鸟》吧~

关注她的视频号,

还有更多好听的歌呢!

 


03


做做家常饭,聊聊天

 


寒露的前一天,才从七藏沟回来,突然想第二天可以做节气饭,顺便把小伙伴召集在一起。于是就决定做手擀面请大家吃,另外炖了一锅排骨冬瓜汤和银耳雪梨汤。


七八个人的面,边做边吃,虽然和预想的情景有些不同,但是热闹带来的人气,交谈间的放松的氛围,以及全部光盘的食物,还是让人觉得有人气的空间,真不一样啊。

 

另一天的中午,顺手做了两菜一汤,邀请另一个刚刚辞职的伙伴一起边吃边聊天。她之前在”字节跳动“做审查员,审查各种被举报的视频,说有一种“楚门的世界”的感觉,而时时更新的“政治”学习,也学得挺有兴致的。一顿饭的时间,读书和电影的话题还没来得及展开。

 


迎来送往的706,又有新伙伴来了。一位刚从拉萨回来的数字游民妹妹。前一天因为房间卫生有些不愉快,第二天约了她一起吃早饭。早晨的破晓读书会结束,我便下来炒饭,炒菜,配银耳羹,叫着她,一起吃饭一边交谈,她吃的很开心,算是小小“迎新吧。


听她说,才知道,原来除了自由职业,还有朝九晚五的数字游民,好处是稳定安心,移动办公的她几乎一个月换一座城市,拉萨之前在大理住着,在成都待一个月后,又会去哪呢?

 

因为有了时间,可以和朋友,家人更多的联络,在这些时候的交流,那个彼此的支持,开始流动起来,很安心。

 

在这个到处是“东西南北人”的时代,漂泊久了,会不会有“日暮乡关何处是”的感叹?家园不再,家乡不知在何处。如何接续上家的根,无论是现实层面还是精神的归处,都是很真实的需要。



旧的方式被打破,新的连接还没有建立时,呈现出一些混乱和茫然,我也还在体会中。


最近接触到的一个做乡村建设的年轻工作室,不知道他们怎么想?想做陪伴式的,依托文化振兴的乡村建设,连接年轻人,激发在地的经济活力,这些都还有一段实践的路要走。


 

04

顺势而为,多一分都不行

 


来成都的一大契机,是和一位姐姐,刁刁的合作。协助她启动她的线上线下课,用活泼泼的方式切入个体生命成长。


然而,怎么开始,做哪些准备,两个人都有点摸着石头过河。摸的过程,一方面随时学习技术上的操作,一方面在各自生活的生发中,倾听老天的心意。


做了两次直播,第一次的兴奋和紧张就太“过”了,热切的心,就跑出去了,太想用力的,其实推也推不动;第二次的放松就更自然流淌一些。不紧不慢的过程中发现,反而是松下来,神在,自然而然应运而生的,才是最合时宜的。这个过程的磨合,也在应着自己的一些做事习惯,调整过犹不及。



镇华老师说:


“人心跟社会现实的台面,它虽然是很现实,但是主跟体才是真正生命的立足点,那是跟你的生存有关,不要摆错位置。把主体摆到现实中,被人家衡量、践踏……反而你要把现实中的事情放到主体来,这个不能颠倒。”


在这个工作过程中,有了一点体会。

 

杂七杂八的体验,不知道会不会太“佛系”了,关于要“做事”,也没有了起初的急切心情,好好生活本身就有很多生发。


关于“真诚爱自己”,在这个时候给到一些时间去充分尝试自己感兴趣的,回想起来都觉得有些奢侈。有新的接触,也有旧的持续练习,“爱满了就溢出”。


在与人接触时,把自己的生机活出,可以激荡出什么就是什么。那个做事的显化和自己的“德”和“能”有关,急不得,不是去迎合社会的评价和家人的期待,但一边感受时代的脉搏,也仍要修心,修身,练自家功夫,踏踏实实过每天,来啥应啥,是吾修也。

 



- end -


注:本文图片均来自疾风与大美行者们








对作者的成长故事感兴趣?
欢迎关注她们仨的公众号!

—橡木桶· The Barrel—

  分享青年成长的酸爽与芬芳

           


- 相关推荐 -







/ 关注大美生生 · 重建天人生活,从这里开始 




点个“在看”,让更多人看到吧~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大美生生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